“国学”究竟指什么
在晚清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的争论中,“国学”是“夷学”、“西学”等概念的对立面,这时它是个文化名词。在学制改革中,“国学”作为经、史、子、集“四部之学”的总称,与从西方传来的文、理、法、商、工、农、医“七科之学”形成对立,这时它是个学科分类体系中的教育名词。
清代末年,邓实、章太炎等人在《国粹学报》上提出作为“君学”对立面的“国学”。打出这面旗帜的根据是,中国之所以落后,根源在于中国人的头脑被秦汉以来皇帝所提倡的“君学”所毒害。鉴于此,邓实、章太炎等人提倡“不媚时君”、“不媚外族”的真正中国人自己的“国学”。
随后,“国学”又渐渐生出新义,即“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总代表”的含义,因而演变成学术名词。作为学术名词,“国学”的内涵其实就是“中华民族文化研究”或“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研究”。